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然后写篇观后感,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观看《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最新【6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观看《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然后写篇观后感,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观看《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最新【6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篇一】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历时近三年的朝鲜战争战争结束。朝鲜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在近百年被凌辱的历史上反抗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伟大的胜利,是百年来对外战争从未有过的辉煌胜利,又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共产党的凝聚力,自鸦片战争后百年来丧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力从此得到了恢复。不夸张地说,朝鲜战争战争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历史复兴的重要心理支撑点。
朝鲜战争即朝鲜战争使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中国人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任人欺凌,已不再是以往西方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它热爱和平,但决不能容忍别人强加于自己的威胁和侵略。新中国诞生刚刚一年,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将军事分界线重新推回到“三八线”,使举世为之震惊。这个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远东及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战争中更是涌现出大批的英雄,他们的英勇事件充分表现出一名中国军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高贵品质。无论是为了掩护队友被烈火焚烧致死而一动不动的邱少云,还是为了完成任务,减少战友的伤亡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怒吼的机枪。亦或是战死在前线的共和国长子毛岸英,他们的行动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朝鲜战争战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重大意义,朝鲜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进行。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作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这是中国人在朝鲜战争战争中以付出重大牺牲换得的。而且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也进而保卫了祖国边疆以后不受侵犯。对军队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篇二】
光辉不朽身,纸虎化为尘。升平街巷,华灯初上,在和平年代的风和雨顺里再去回首那些年战火硝烟,隔着历史的藩篱,却尽显了厚重与沧桑,大气与凛然。当年,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当年,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当年,17岁的,未及弱冠便毅然从戎,投身于22军64师192团3营8连,在朝参战3年,连任工委委员。
“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有细水涓流的感人心扉,又有英雄气概叫人嗟叹不已。我们亦是读着邱少云、黄继光,看过《英雄儿女》、《上甘岭》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战场上的他们,有爱、有敬慕,更多的是深深的感念。老人,已近耄耋之年,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兵士,然而奔赴前线,戍卫祖国,他从枪林弹雨中活着走出战场。老兵本身就是战争的烙印,是帝国主义屠戮的最好见证。
交谈时,老人坐在竹编椅上,身后氧气筒。家人介绍说,从朝鲜高寒的战场上回来,老人便染上了肺大泡。所患日本血吸虫病也是染自当年的“细菌战”。老人给我们介绍起“细菌战”——煤气罐子一样的的从天而降,摔成两半,全是些苍蝇、跳蚤、蚊子。
语气里尽是难掩的气愤。又说起美军飞炸而过,整个天幕黑压压的一片,耳边、头顶还响着子弹横扫的“嗖嗖”声。听老人的讲述,仿佛置身于那一片战场,天地都是灰沉的,死亡一次次擦身而过,生命像这样不堪一击。笔者无法不被那样的'惊心动魄动容,感念战场上那一个个可爱的人,那些被帝国主义、被残酷屠戮迫不及待剥夺走生命的年轻的兵士们。
在朝鲜战场上,敌人有的是新式武器,我们有的是勇敢顽强和对祖国的忠诚。在志愿军里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主席的儿子也光荣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经过3年艰苦作战,中朝两国军队终于把美国侵略者赶回到“三八线”以南,迫使美帝国主义签订了停战协定。
朝鲜战争的斗争,证明了一条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必然失败,而人民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最终必然胜利。朝鲜战争的胜利,使全世界人民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它表明了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不可战胜的。
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中国人民的牺牲是正义的,光辉的,将一直被世人感怀与追念。朝鲜战争战争过去已_余年,死亡的胁迫早已淡褪,当年的残迹与参与者也已渐渐消逝于历史。
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光辉典范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戍国卫家,为和平而战的伟大精神,为正义而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铭记。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篇三】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战歌。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用热血铸就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回望71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打出了国威军威,也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舍生忘死顽强拼搏,血与火洗礼中走向胜利。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将士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视死如归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魄,不畏任何困难,不惧强大敌人。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铸就了冻僵后仍然矗立战壕的精神丰碑;在一片焦土的上甘岭,面对猛烈炮火,书写了决不放弃阵地、决不后退一步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革命烈士用鲜血与生命展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不忘过去,铭记历史;珍视和平,面向未来。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挑战前所未有,我们要以史为鉴,尤其要学好“四史”,弘扬爱国精神,激扬爱国热情,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让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力更加磅礴;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抗美援朝中我们“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永远保持不畏强敌、制胜强敌的精神,以上甘岭战役中敢打硬仗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意志打赢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要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不断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篇四】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正义而战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也赢得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1952年1月2日,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天寒地冻中,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三次潜入冰冷的水底,以自己21岁的年轻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崔莹生存。
朝鲜人民在罗盛教牺牲的地方竖起了木牌,上面写着:“生长在朝鲜土地上的人民,都应该永远记着我们的友人罗盛教同志,学习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当“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马克·克拉克上将沮丧地承认,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时,全世界看到,从战火中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维护人类和平的决心是多么坚定!
1958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盛大国宴上,充满深情地说:“你们所建立的伟大功勋,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榜样,它将永远载在进步人类的史册上。”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0_年7月,南苏丹首都朱巴爆发激烈交火。中国维和步兵营遭袭,两名战士牺牲。一位是刚满22岁的李磊,一位是33岁的杨树朋,他们都来自特级英雄杨根思生前所在的部队。
1950年冬,抗美援朝战场上,28岁的杨根思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不同的年代,同样的壮烈牺牲,同样的英雄无畏。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
“我们会继承你们的精神,振兴我们的祖国。”“中国的勇士,每次望见五星红旗就会想到你们,向革命先烈致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奋斗!”……辽宁丹东鸭绿江畔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留言板上,参观者们以真挚留言致敬“最可爱的人”。
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坚信,中国人民必将以更加自觉、昂扬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篇五】
“当时我们团俘虏了一个美军军官,他看到咱们部队的装备,说你们部队再困难,也不能到这个程度啊。但我们就是靠着落后的武器装备,硬是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纪念馆的英烈墙前,志愿军老战士孙凯丰抚摸着墙上战友的名字,眼中含泪却目光坚定。
“中国军人似乎并不怕死。”在美国老兵对那“地狱一般的冬天”的回忆中,“巨大恐惧、震惊和不解”贯穿始终。“他们都没有皮鞋和袜子,许多人只穿单鞋,其他人的脚则裹着破布。他们的脚都冻僵了,又肿又黑。很难相信他们还能走路,但他们居然还在向面前的阵地发起进攻。”从那一刻开始,美军士兵里弗斯突然觉得“这场仗可能是打不赢了”。
这种错愕也困扰着“联合国军”第二任总司令李奇微。他曾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志愿军的军号:“只要它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把军号退敌兵”的志愿军老战士郑起的军号作为一级文物被收藏。“那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志愿军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震慑住了敌人。”谈起当年的事迹,郑起总会这么说。
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很多志愿军战士发出“不上英雄墙,便涂烈士墙”的誓言,仅上甘岭一役就有38名勇士与敌人同归于尽。
“敌人有飞机、坦克、大炮,总是狂轰滥炸。还有一种凝固汽油弹,炸的时候只要蹦出来一点凝固汽油,粘在身上扑都扑不掉,只能活活被烧死。打到第五天,一个连100多人,只剩下一个指导员带3个战士,仍然要守住这个阵地。‘有人在,阵地在!’这是我们的口号。”当年“白云山团”的副政委、90多岁的老英雄吕品回忆往事,语调依然有力。“战胜了,守住了,靠的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字,敢!敢于近战,敢于夜战,敢于拼刺刀。”
为什么志愿军有如此强大的意志?——“我们来朝鲜干吗的?不就是保家卫国嘛!”志愿军老战士朱德元的一句话饱含着坚定的力量。秉持初心,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篇六】
“我没在前线作战,但在一线给战友鼓气,大家伙儿喜欢听我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今年87岁的谢长平曾是志愿军150师文工队战士,也是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建设者之一。长达75页的手写抗美援朝纪念馆展陈大纲,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赴朝复原绘制战场地图、搜集烈士遗物、奔波探访志愿军战士……他总是说:“为英雄儿女树碑立传,是我的荣耀!”
耳濡目染,谢长平的儿子谢秋麟是看着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戏剧和连环画长大的。作为丹东日报社的一名记者,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_周年之际,谢秋麟深入改扩建后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进行详细采访和全面报道。“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的后代和一名新闻工作者,传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凤凰山下的丹东市光荣院,“时代楷模”孙景坤老战士精神矍铄。“从我参加革命那天起,从没想过什么叫吃亏。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虽然早已脱下军装,但几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孙景坤带领乡亲们发展农业生产,彻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作为军人,服从命令听指挥是我的爱国方式。无论命令是奔赴战场还是远调外地,我绝不犹豫。”在志愿军老战士王允祥心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一直在延续。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作为汽车兵,王允祥跟随部队驻扎陕西、云南、湖北等地。“作为父亲,我告诉孩子们要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不怕多吃苦,乐意多做些牺牲。”
不论是否戎装在身,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英雄们始终初心不改。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们慷慨奉献自己的一切。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