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9篇)

时间:2022-11-17 16:20:05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9篇),供大家参考。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9篇)

篇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今年4月21日,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终于有了自己的课程标准,并且正式更名为“信息科技”,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需要教师打破以往的教学观念和经验,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去思考、揣摩课标的规划意图,同时,教师还要有勇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的精神。

“科”与“技”并重

信息科技强调课程的科学属性,但并不弱化课程的技术属性,也就是主张“科”与“技”并重。改变以往信息课程“工具论”的固化思想,避免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仅仅围绕具体软件工具的使用,应同时关注其蕴含科学原理,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和处理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技术伦理。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深有体会,平时学生见到我们会称呼我们为“信息老师”,但是在上课时,问学生学过哪些内容,他们会回答“学过Excel、美图秀秀、Scratch…”而不是回答“学过电子表格处理、美化图片、制作小游戏”,虽然我们上课时可能没有明确的告诉学生我们学习的是哪一个具体软件,但是我们可能在无形中给学生了一种暗示,我们学习的是这个软件,这个工具,因为我们在教学时就是紧紧围绕某一个软件展开学习的,从这个软件叫什么名字,到这个软件的安装、使用方法甚至是快捷方式的使用技巧,却忽略了这个软件实现的功能,这些功能实现的科学原理以及使用这个软件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当教师自己有了“信息工具论”的思想,这种思想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发展在未来,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自觉适应信息科技快速更迭的能力。软件的推陈出新和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这款软件现在特别好用流行,没过多久,更好用的软件出现了,而我们旧的软件才刚入门,这样会导致我们学的东西一直处于滞后状态。而且现在的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比以往更快也更广,如果他们知道有更好的替代产品,他们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怀疑,“为什么有更好用的工具我们不学要学习操作这么麻烦的呢?”进而质疑教师的能力,影响教学效果。

主题式、大概念教学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强调体验,这样可以保障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课程体验的内容和程度,但是如果仅仅是体验或者体验的占比太多,就会使教学流于表面,学生乐呵呵的上完一节课,到最后并没有实质上的思考和收获,所以课标把教学内容划分了具体的主题单元,内容形式上使用大概念的方法,弱化知识点的学习。

大概念是将素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的锚点,是指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具有生活价值。理解大概念有助于达成高通路迁移,形成具体与抽象的复杂认知结构,不仅仅可以打通跨学段、跨学科的学习,而且能解决学校教育和真实世界相阻隔的问题。大概念是有层次的,包括跨学科大概念和学科大概念,从具体-抽象维度来看,层次越高的大概念,越为抽象,可以辐射的范围也就越广。这里的大概念是指“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信息科技要关注学生未来所要面对的真实世界,因此,大概念的迁移价值更体现在走出学校之后。

新出的义务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确实做到了站在未来的角度谋划课程发展,思想理念超前,需要我们细细学习、琢磨和领悟,期待下一次更加具体的内容培训,紧跟政策纲领,不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

篇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最近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牵动着我们所有教师的心,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改动最大,学科的名字由信息技术变为信息科技。今天观看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标研制组的组长熊璋教授及核心专家组成员对于新课标的解读,理解了为什么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信息技术以知识导向为主,讲操作、讲编程。信息科技以素养导向为主,着重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强调信息社会责任。课程价值方面,学生会操作几种机器、会编写小程序、会使用几种软件,这些都在不断的淘汰、变化和更新,光学会几种操作并不能适应和胜任社会的发展去做创造性的工作,信息科技的课程价值在于育人,关注学生的认知力、理解力和学习态度,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能有所提升。

教师要弄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偏重于技术操作,而技术导向撑不起素质教育,要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学生技术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建立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项目学习的主题具有引领性;学习任务的布置在有趣性的同时具有挑战性;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评价的方案和标准很重要;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学习环境;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进行反思并改进。

课标的改革在大层面上是很好的,培养青少年数字素养,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教师要改变之前固有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项目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素养的提高。初中的主要内容是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跨学科主体互联智能设计,教材是否统一,教材上的案例是否能够具有代表性,在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完成相应的任务。教师在面对这样全新的课程时,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和钻研,要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全力谱写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篇章。

篇三: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4月27日晚,有幸聆听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研制组四位专家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解读,受益匪浅。

4月21日,随着新课标的发布,信息技术更名为信息科技进入国家课程,这对于所有信息教师而言,都是一件重大的事件。怀着敬畏之心,在工作室的组织下收看了4月27晚熊璋教授、樊磊教授和袁中果教授的《2022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标准解读研讨会》直播和4月29晚熊璋教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深度解读系列分享会》直播,进一步学习新课标,受益匪浅。

一、更新教育理念

在4月29晚提问回答环节,有老师问新老课标的变化是什么?熊璋教授回答简洁透彻“根本变化,由科技到科学”。这是一种什么变化呢?在后来的不断提问回答中,熊教授指出信息科技课程可以有电脑,可以没有电脑上课,可以在机房上课,也可以在班级上课。他举例物理实验室是专用的实验室,但物理课是在班级上。这是一种完全跳出目前信息课在机房教授软件操作的状态。回到27日晚熊教授《从0到1——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一)》,他指出两大点,一是为什么信息科技必须是国家课程?二是为什么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已经明确表明信息科技课程是“重操作”转“重科学”、“重知识”转“重素养”、“重精英”转“重全体”、“重城市”转“重全体”。四个大转变,原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将必须更新。就像熊教授所言“未来的两到三年是个分水岭”,如果不能更新教育理念,还在用过去的授课方式,将必然被淘汰。研读课标,继续学习,将始于当下。

二、提高信息素养

改变后的信息科技课程,会有主题式的教学组织方式、综合化的协同育人方式、以生为本去感受和体验身边的真实情境和案例。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不能将自己的专业技能集中在软件使用的能力上。熊教授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知识和素养的区别。会开汽车是知识,但会遵守交规、照顾自我和他人的安全、不污染空气就是素养。第二个例子是编码不是编程,他举例村庄很大,编码某某村、某某道路。这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用信息科技去理解世界、分析世界、改变世界,需要增强教师自己的信息素养。软件技能是我们的基本功,但除了软件操作,我们自身也需要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的思考与提升。

三、实干是破解危机感的最好方法

信息科技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是一个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不敢松懈学习的学科。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从理念到知识储备,都需要更新迭代,危机感和焦虑感扑面而来。目前只有课标,没有教材,也没有观摩课,有种雾里看花的错觉。袁中果教授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举例“密码安全等级”阐述如何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举例“解密唐朝诗人间的关系”做跨学科学习主题,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路。樊磊教授称标准是尺规不是缚绳。他鼓励我们“打破既往教学观念和经验的套路”、“大胆实践探索”。熊璋教授也指出要有“实干之心”。新的信息科技在设计和授课中一定会遇上很多的困难,但只有实干,让思想和身体一起跨入新时代,才能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新课标的发布是信息科技课程的一个起点,研读新课标是我们的起点,我们只有脚踏实地,保持“敬畏之心、敬业之心、克己之心、实干之心”,在自己的课上有效探索,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构建信息科技良好的教育生态,才能实现信息科技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力量。

篇四: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2022年4月27日聆听了由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腾讯教育协办的以《未来·有AI》为主题的2022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讨会。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课标研制组组长熊彰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樊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袁中果老师、未来基因人工智能研究院龚超博士等信息科技教育领域资深专家从多维度多方面解读了2022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首次发布的《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入浅出,声情并茂。作为一线信息科技教师我获益匪浅,现谈以下四点收获:

01

信息科技成为国家课程是时代所需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首次印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信息科技”在此次课程设置中首次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落实为独立科目,覆盖全学段。曾经的“电脑老师”、“微机老师”、“计算机老师”、“信息技术老师”等等名号终于统一由国家正名为“信息科技老师”,相信大部分的信息科技教师内心是复杂的、激动的、欣喜的。熊教授讲到,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站在未来谋划今天的维度,站在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落实的角度,信息科技必须是国家课程。众所周知,教育具有时代性。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我们的学科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完成了“从0到1”的华丽转身。正是这一转身,反映出我国教育的时代先进性,反映出我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原则,反映出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时代需求,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需求,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磅礴自强的时代需求。

02

信息科技成为国家课程是目标所需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信息时代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教育理念优势日益突出。信息科技在信息时代成为国家课程正是义务教育课程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发展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看似高、精、尖的技术实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信息科技成为国家课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使其从根本上更好地适应、胜任信息时代的对个体发展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

03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是知识导向素养导向的转变

从指导性课程到国家课程,信息科技课程的定位、内容、实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熊彰教授认为,这一步转变旨在使信息科技学科撑起素质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目标。樊磊教授认为,信息科技课程将成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且独特的部分。信息科技学科从原来的知识导向转向了素养导向。素养导向下的信息科技课程聚焦“大概念”,使素养教育渗透在主题式教学中,跨学科、跨主题融合育人,更有利于培养五育皆优、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04

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科技是知识为本到学生为本的转变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每一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熊教授讲到,新课标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生为本。袁中果老师认为,新课标更具开拓性和创造性、科学性和专业性、普适性与包容性。新课标的新特性反映出新课标指导下的信息科技课程由知识为本转向学生为本。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技术导向、知识为本的课堂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的新时代青少年,新课标坚持以生为本,素养导向,德育为先,智育为重,构建新课堂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与时代相匹配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本次讲座从信息科技新课标的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全方面地解读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变化等等,使我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将树立新课标思维,贯彻新课标理念,构建新课标课堂,创设新课标活动,聚焦发展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促使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篇五: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晚上听了熊璋教授的讲座,从两个方面了解了本轮信息科技新课程标准,一是为什么信息科技必须是国家课程,二是为什么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信息科技首次纳入国家课程,有了独立的课程标准,作为一线信息科技教师为之振奋,也深感责任变大。

过去信息技术是知识导向,重操作,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引导学生使用几个软件,会编写简单小程序或者会使用几种机器。信息科技新课程标准是素养导向,我们需要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规划和设计课程。其育人价值是培育学生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能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这是新课标给我们指引的育人方向。

新课标的课程结构非常吸引我,有六条课程结构逻辑主线,分别是: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它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设计在一年级到九年级的课程内容里。并提出,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体验,中高年级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原来,并体验其应用。

新课标提出课程内容应该“科”与“技”并重,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过去我们的课程很多时候是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为讲授知识而创设情境,新课标倡导真实性学习,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来设计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

我们感受到终结性评价的片面,新课标鼓励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鼓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信息科技课程在实施过程如何实现多元评价,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新课标是一份大礼,为我们一线信息科技教师指明方向,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学习新课标,把握新理念,将它落实到每一堂信息科技课程中,发挥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

篇六: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2022年4月27日和29日两个晚上,我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一起在线上聆听了专家们关于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可以说是金句频出,受益良多。

一、课程的名称和地位的变

原来的课程叫“信息技术”,新课标把课程称为“信息科技”。虽然只改了一个字,却蕴含着中国未来的希望,体现国家对新时代大力发展什么样的人才指明了方向,有了依据可寻。原来的信息技术是包含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这次信息科技单独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成一门课程,即国家课程,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二、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更新

信息科技中的“科”是在原有教育理念上添加的,不光重操作,还要重科学,发展学生的胜任力和数字胜任力,要在科学的指引下开展一系列教学,以学生为本,更好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学生的道路。对未来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新。

三、课程的新内涵、新主线、新途径

以育人为目标,以素养为核心,创设真实情景下的项目式跨学科学习,突出了安全教育(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创新教育(创新、探究、自主可控),数据、算法、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主线,为国培养有数字化创造力的人才。

作为一名从信息技术老师到信息科技老师,要以这次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为契机,勇于学习,敢于担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秉承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为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做出自己的应有的努力。

篇七: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执行20年以来的首次系统修订,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十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关乎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凸显了本次课程修订的重大意义与基础性价值。

4月27日7点至9点,合肥市蔡蕾名师工作室开展了线上教研活动观摩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在线公益解读,活动举办方邀请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研制组的组长和核心专家组成员,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此外,还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袁中果老师,以及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专家龚超博士,请这四位专家共同来解读新课标。熊璋教授在解读了信息科技的前世今生中,谈到了信息科技为什么必须是国家课程?为什么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现在中国正处于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中,国家对信息科技的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信息科技从以前的重知识、重精英、重城市变为重科学、重素养、重全体,使信息科技不输在起跑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对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他指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以新课改的宏观理念引进了新模式、新观念,核心内容是将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为目标。项目式学习为基本途径,强调利用信息科技解决知识场景问题,丰富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内涵。接下来樊磊老师从信息技术到新科技的变化、如何处理编程、如何处理人工智能的内容进行了分享。最后给教师一些实用性满满的建议,来帮助我们广大教师更好地应对此次标准的实施。北京特级教师袁中果首先对于信息科技标准进行词云统计分析,新标准凝练引领性学习主题有四个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素养进阶和学生基础。要确定以素养为导向的学习目标,把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要求进行具体化,对于给定的任务,能够将其分解成一系列的实施步骤,最后完成任务。对于学习评价,我们要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并开展反思性教学改进。最后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专家龚超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目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此次培训,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也将会以此次解读活动为契机,立足新课标,结合教学实际,构建科学、高效的优质课堂,探索新思维,促进新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笃行致远。

篇八: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4月27日我们工作室的小伙伴们聆听了四位专家的讲座,在熊璋教授、樊磊教授、袁中果教授,龚超博士的解说下,我对《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当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次新的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融合了开拓性和创造性、科学性和专业性、普适性和包容性。之所以把信息技术改为信息科技,是把原来的重操作转换为重科学、重知识转换为重素养、重精英重城市转换为重全体。本次课程标准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项目实践和敬畏之心。个人觉得,本人的知识储备是很欠缺的,龚超博士说的机器学习经典算法——线性回归、K近邻、决策树、朴素叶贝斯、主成分分析、K均值、支持向量机、神经网,这些算法我都不知道。

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我想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对于我们信息科技教师老师说,只有我们掌握了新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方法论,才能引领我们学生创新,为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贡献。

篇九: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标是国家事权,是“教学大法”,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考试评价、管理督导的依据,新时代新课标的修订正在进行中。新修订的课程方案主要变化:基于核心素养目标,从注重学科逻辑到更多关注生活逻辑。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在兼顾学科逻辑的情况下更多关注生活逻辑。什么是生活逻辑?就是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的环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要基于学生成长这一主线,而不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设计的课程。此时,就要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更多的间接经验和知识概念,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所兼顾。

4月27日合肥市蔡蕾名师工作室开展了线上教研活动观摩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在线公益解读,活动举办方邀请了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课标研制组的组长和核心专家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对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来进行分析,他指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以新课改的宏观理念引进了新模式、新观念,核心内容将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为目标。项目式学习为基本途径,强调利用信息科技解决知识场景问题,丰富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的内涵。接下来樊磊老师从信息技术到新科技的变化、如何处理编程、如何处理人工智能的内容进行了分享。最后给教师一些实用性满满的建议,来帮助我们广大教师更好地应对此次标准的实施。北京特级教师袁中果首先对于信息科技标准词图来进行分析,新标准凝练引领性学习主题有四个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素养进阶和学生基础。

此次培训,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将会以此为基础,积极适应新课标的改变,提升自身教学实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构建优质课堂,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笃行致远。

相关热词搜索: 标准版 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版心得体会(9篇)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3年版心得体会(精选9篇)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3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